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

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广州市黄埔区:大湾区城市更新的“黄埔样板”

  • 2021-01-21 09:37:34
  • 来源: 黄埔区
  • 分享到
  • -

“楼梯变电梯、旧房换新房”的愿景变成现实

  近日,黄埔区龙湖街九佛墟征拆项目选房现场热闹非凡。1242户拆迁户从1616套现房中选出1471套安置房,在九龙湖边“喜提”新家。

  九佛墟征拆项目于2020年6月20日启动,8月19日正式开拆。短短半年时间里,“楼梯变电梯、旧房换新房”的愿景一一变成现实,也见证着城市更新的“黄埔速度”。

  2020年6月,黄埔区在广州市率先制定《决胜三年完成旧村拆迁攻坚任务工作方案》及《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决胜三年完成旧村拆迁攻坚任务作战蓝图(2020-2022)》(下称《工作方案》和《作战蓝图》),立下“三年完成全区66个重点旧村改造项目签约拆迁”军令状,努力探索城市有机更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有效模式。

  从目前的数据看,该区已超额完成去年目标:2020年,该区旧村拆除面积1489万平方米,当年拆除面积占过去10年的78%,总量超历年总和,创历史之最。城市更新实施速度位居广州市第一,连续三年广州市“三旧”改造工作年度考核排名第一,大幅释放了发展潜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在探索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路径中走在前列。

图片1:龙湖街九佛墟拆迁居民对搬进安置房新家充满期待

  理顺顶层设计

  政策创新 党建为基

  黄埔区抓住广东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契机,提出“改”“快”“活”三字旧改方针,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创新。成立以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举全区之力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创设全省唯一区级城乡规划委员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保留广州仅有的区级城市更新局,形成科学完善的区级城市更新管理架构。

  先后出台了“城市更新10条”及2.0升级版,建立完善的更新改造配套政策体系,首创负面清单,试行容缺审批等做法,接通省市城市更新政策“最后一公里”。出台“城市更新项目审批流程再造20条”,将60项审批手续压缩为3项,从批复改造方案到开工,时间从1年半最快可压缩至3个月,提速高达300%以上。编制城市更新总体规划,构建高效便捷的规划管控制度,探索土地腾挪置换可行路径,试行项目实施建设流程再造,形成“1+20”创新政策体系,多项创新举措走在全省前列。

  疏通关键堵点

  突破土地拆迁难题

  面对每年要拆迁上千万平方米房屋的任务,必然少不了要疏通的“肠梗阻”。黄埔区探索新模式、新办法,坚持“先拆后建、以拆促建、拆建并举”原则,创新“灵活分片、动态调整”方式,建立“先拆后批”机制,实施区党政领导包案,强化党建引领,明确“拆哪里、怎么拆”,承诺区财政及国企兜底,签订奖惩协议,首推“村规民约”,探索旧村改造房屋拆迁补偿行政裁决。

  2020年9月,为给项目建设腾出地块,龙湖街何棠下村五星社、联星社需要拆除170栋祖屋老宅。为了“啃下”这根“硬骨头”,当地村社干部带头,分户包干,挂图作战,入村入户宣传动员。通过情况摸排,3天建立问题清单,实行人对人、点对点动迁。村社通过发动党员、村老年协会等群体,对存在争议的及时调解,对政策不明的及时解答,让拆迁户理解放心。最终在15天内,顺利拆除了170栋房屋。

  拆迁后,上了年纪的老人外出寻找新租房相对困难。解决老人的居住问题,是提升旧改拆迁率的前提。为此,改造项目方优先建好老年安置房,建的同时开展其他片区的签约、拆迁工作,这就是黄埔通行的“拆建并举”策略。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签一片、拆一片、建一片”,有效解决了项目改造方案批复后批而不拆、拆不彻底、拆后不建的问题。

图片2:文冲四期H4栋回迁安置房

  挖掘用地潜力

  以亩均产值论英雄

  黄埔区着力推动土地节约集约新模式。将统筹和减少土地使用、提高产出土地的传统节约集约方式,转变为调整土地使用结构、增大产出的新形式,结合留用地纳入、增存联动、空间置换实现零散土地归宗整备,使土地的效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大塱村旧改就是该区创新节约集约用地利用的典型样本。

  改造前,大塱村土地权属混杂,政府储备用地与萝岗社区留用地、大塱旧村用地相互交叉,无法独立开发,土地利用低效。

  改造后,大塱村通过土地腾挪、规整,把土规规模及转用指标置换,像拼积木一样,把互不连接的同种用地类型拼凑在一起,合并、连片开发,实现化零为整、土地活化。在满足旧村改造的同时引入宝能、多益网络等品牌企业合作开发,规划57万平方米新型产业,打造区域创新商务中心。

  除了推动土地集约利用,该区坚持“产业优先”的改造策略,通过旧厂改造释放可供用地1.7平方公里,为高质量发展扩展新空间、增添新动力。在已批改造项目中,规划落实政府产业用房用地面积1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1万平方米,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载体资源。

  强化以“亩均产值论英雄”,鱼珠智谷经过5年改造运营,4万平方米园区创造出高达20亿元的年均产值,单位“亩产”达到全省顶尖水平。

  同时,该区推动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江心岛等保护活化利用,累计修缮文物保护单位107个、历史建筑3.5万平方米;统筹规划大吉沙、白兔沙、长洲岛等江心岛,用“绣花功夫”打造长洲岛“珠江国际慢岛”,袁隆平院士亲自选址建设隆平国际现代农业水稻公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研培训、学术交流、大众科普示范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