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

2020年总第200场新闻发布活动(叶嘉莹先生诗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活动)
主题:2020年总第200场新闻发布活动(叶嘉莹先生诗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活动)  
时间:2020年10月11日下午3:00  
地点:广州市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
邀请嘉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先生,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著名编审、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杨克先生,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嘉莹先生的博士生、特别助理张静女士,方所及例外创始人、著名文化人毛继鸿先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院长蔡红,南方日报社社委、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志先生,著名配音演员、配音导演祖晴。
相关新闻

文字实录

  主题:2020年总第200场新闻发布活动(叶嘉莹先生诗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活动)

  时间:2020年10月11日下午3:00

  地点:广州市新闻发布厅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

  亲爱的媒体朋友们:

  欢迎大家来到广州市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中心,今天是周末,也是2020年10月11日。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我们的新闻发布工作一直和大家走在一起。今天也是一个很好的数字,我刚才在后台和今天来到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现场的各位嘉宾分享,这也是2020年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第200场,也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们新闻发布工作的各位媒体朋友,以及今天来到现场的专业的和对诗歌、对文学充满爱好的各位嘉宾。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叶嘉莹先生的诗歌人生及“弱德之美”思想分享交流会,我看到今天有位嘉宾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说到,“政府的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很少以文学、以诗歌作为发布点”。

  首先介绍一下来到今天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现场的几位分享嘉宾,他们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先生,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著名编审、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杨克先生,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嘉莹先生的博士生、特别助理张静女士,方所及例外创始人、著名文化人毛继鸿先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院长蔡红,南方日报社社委、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志先生。同时,今天来到现场的还有著名配音演员、配音导演祖晴。

  大家知道,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方所文化共同出品的《掬水月在手》讲的就是今天这场新闻分享会的叶嘉莹先生。首先,请工作人员播放一个短视频,共同感知《掬水月在手》的基本片段。

  一分多钟的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在各影评中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大家知道,今天这场分享发布活动的主人公叶嘉莹先生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她曾荣获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与2018年最美教师称号。

  纪录叶嘉莹先生诗意传奇人生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将于10月16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本片作为“诗的三部曲”的最华丽乐章,特别是关注电影的媒体朋友和专业观众已经感受到,《掬水月在手》在上海电影节、北京电影节获得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尤其是今年疫情下,使很多人更加静下心来思考用什么来抚平这场疫情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冲击,今天各位嘉宾就将据此和我们分享。

  10月9日,《掬水月在手》首站路演去到上海。陈传兴导演特地从宝岛台湾赶来,这部片子寄托了太多我们对文学、对人生、对哲学的思考。

  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教授既作为叶嘉莹先生的博士生,也作为叶嘉莹先生的助手,请您首先讲讲您眼中的叶嘉莹先生。

3.jpg

  张静:

  古人讲“凉风有信时,秋日胜春朝”。确实,今天来到羊城广州,自己也感到特别激动,尤其是在这样的场合里和大家相聚,因为《掬水月在手》的缘分使我们能够走在一起。这部电影本来是计划上半年上映,但是因为疫情,来到了秋天。所以说古人讲的话诚不虚也,“凉风有信时,秋日胜春朝”,在疫情之后,每个人内心可能都在寻找支撑自己的精神内核,每个人可能都在寻找真正支撑自己的那个生存观。

  所以我觉得《掬水月在手》也是和广州有着非常难解的姻缘。大家知道,叶先生从上世纪70年代回国,当时几乎每次回国都是先经由广州再飞到北京去,当然她回去时也是先飞到广州再离境。所以在1974年叶先生撰写的《祖国行》长诗里曾经这样描述广州,“归途小住五羊城,破晓来参烈士陵,更访农民讲习所,燎原难忘火星星。流花越秀花为绮,海珠桥下珠江水,可惜游子难久留,辜负名城岭南美。”所以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掬水月在手》这部片子等于完成了叶先生的一个心愿,她与广州有着非常深厚的情谊。

  我觉得这部影片可以是我们走进叶先生的人生去体悟、我们每个人从内心去寻求自我的一个很好的媒介。我们知道,叶先生早年还写过一首小诗,她说“蓝霞掩映万芙蕖,摄取花魂入画图”,电影拍的是片段,摄取的是某些角度,但是能够拍摄到的是“花魂”,即一个人真正的精神内核。我们也了解陈传兴导演的特殊手法,用了很多象喻和象征,所以是“一片空濛超色相(谐音),好将光影悟真如”。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可以通过影片、通过影片里的声音和光影的处理,体悟到我们内心之中的那个“真如”之所在。所以我想提到《掬水月在手》,尤其是陈传兴导演在这部影片里提到了“弱德之美”的概念,本来叶先生提到“弱德之美”是在解决一个词学问题,她认为词之为体最重要、最本质的美感特质是“弱德之美”。在她之前,也有学者提出神韵说、境界说,但是没有说清楚,所以叶先生提出了“弱德之美”。通过影片,我想大家会感受到不仅仅是词之为体有这种美感特质,叶先生本人也具有“弱德之美”,所以叶先生自己也曾经写过一首小诗,她说“弱德持身往不回”,也就是说她自己也有这样一种自诩。

  那么,我们再从陈导演的《掬水月在手》来看,其实也有一种“弱德之美”的处理方法,他减掉了很多煽情的泪点。其实在访谈的过程中,有很多与叶先生有数十年交往的亲友可能都是潸然泪下,但是导演有意把这些特别有泪点的都截去了,因为顾随先生讲得好,他说“感情是诗,感情的节制才是艺术”。所以从陈传兴导演来看,他觉得是克制之后带给我们的那种回味的冲击力更大。

  所以我觉得除了词之为体,除了叶先生,除了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出的“弱德之美”之外,经历了疫情之后,这部影片可能也会让我们华人世界有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的反思:我们中华民族代代承传的精神文化内核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的古典诗词能够唤起人们的高瞻远瞩之精神?因为数千年来,古典诗词深刻参与了民族文化精神的塑造,所以在当下,尤其是大家也发现我们走向世界中心时,我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有着民族文化的根魂所在。

  我相信大家从这部影片里会解读到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的内容,也期待着与各位嘉宾一起走进叶先生的诗歌人生。谢谢大家!

  朱小燚:

  非常感谢叶嘉莹先生的特别助理、博士生张静教授。张静教授1976年生于中原的河南,在中原大地汲取了中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后,先后在华北、华东任职,其中还曾经到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亚非学院也是我特别尊敬的一所学校,老舍先生曾经在亚非学院读书,亚非学院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说起《掬水月在手》,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毛继鸿先生,毛继鸿先生在哪里就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品牌、一种交流、一种定力、一种人文。我住在天河,我当时选择在这个地方买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喜欢去方所,方所在非常热闹的天河商圈,给我们很多人带来了一片让心灵可以静下来的空间。

  接下来有请《掬水月在手》出品人、方所文化创始人毛继鸿先生分享他与叶先生的故事。

4.jpg

  毛继鸿:

  作为一个后一代的文化人,我觉得只是一个读书人,因为我心里有很强的愿望,在我的小时候,没有人教你去读诗词、读哲学,我为什么开书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什么要拍叶先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非常感谢陈传兴导演和我的合作伙伴廖美立女士选择了叶先生,把叶先生带入到我们的生活,也从广州出发,可以向全国、全世界的华人圈真正传播中国的古诗词。

  先生几十年的生命,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她怎么去面对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她就和我们的国家命运有着特别深的关系。从1924年出生,一直到1948年去台湾,再从台湾到加拿大,从加拿大到美国,再回国,在41年前,她是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回国的第一批知识分子。先生是一个人、是一个生命,我们为什么要叫她先生?其实在我的心目中,我对先生这个词和这个人物是有着非常大的想象的。就像我们在做时装时,男装里有一种人民的服装、人文的服装,人文的服装直指二三十年代的那些先生们,他们可以穿着长袍马褂,也可以穿着西装革履,他们的内心植入的是中国的古典文化,他们的外在有可能受着西方文化的影响。

  怎么样让一个人的生命在这样一种非常矛盾的环境中处得非常融洽和和谐,我从叶先生身上可以看到这个风范,其实我一直在寻找“先生”。当然,在遇到这部片子,遇到先生之后,才真正地从她身上找到了先生的影子、先生的精神,其实真的是中华民族里拥有的“弱德之美”,因为她真正地见证了100年民族的最沧桑、最悲壮、最流离、最困苦的年代,也见证了40年的发展和开放,她在后面一直都在讲要用中国的古诗词去歌颂现在的时光、现在的日子,这是我最大的一种感受、感动。

  她的经历大家可以看得到,可以说很多人不可能去遇到过的在一个弱女子身上可以去承载那么多的曲折和经历,用她的话说是古诗词救了她这条命。过去,我一直希望我们用美育救国,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我想作为一个当代的读书人,我们还称不上一个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但其实不管我们去从商,还是从政,还是从事其他的专业工作,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应该去传承什么?

  我想通过这部片子我们可以看到,叶先生的一生真正地阐述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那种人生观和生存观。我们前段时间在浙商,秘书长与我们谈到,过去40年都是发展观,但是我们没有想过生存观是什么,到底中华文化对我们的未来、对我们的现代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其实我觉得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就是像先生那种“弱德之美”,像水一样的情操、品德和精神,一直推动着我们在未来面对不管是疫情还是灾难,还是人生的坎坷或繁荣,都薄有非常淡定、平静的弱德之心。我们初品这个片子,也就是想通过南方这个地方,因为我是一个新广州人,先生回国的第一天就是到广州,其实这个过程是我们有着一个前世的姻缘,继续地传承着她的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这部片子是一个开始,不是一个终点。所以我想这是我们做这部片子的意义。

  朱小燚:

  非常感谢毛继鸿先生的分享。我记得小学时读冰心先生的《小桔灯》时,我还问我的父母,“为什么这位女士要叫作先生?”刚才毛继鸿先生带来了一个回答。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弱德之美”,我小时候也问“为什么上善若水?”从毛继鸿先生的分享中也感受到了“弱德之美”的德之弱、德之强,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分享中继续感受。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了著名朗诵名家、配音导演祖晴女士,接下来让我们聆听祖晴先生给大家朗诵叶嘉莹先生的代表诗歌。

7.jpg

  祖晴:

  其实我今天坐在这里,在这样一个场合,手里捧着先生的诗,我的内心是非常不安和恐慌的。当然,我们现在是以这样一种朗读的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刚才两位已经分享了许多,包括我看短短的一分多钟的视频,我的眼里已经不自觉地噙着泪花。但是我想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承,而于我们,我想,想继承,也努力地希望有一天有能力去传承的心是真挚炽热的,不管现在无论如何的笨拙。所以今天还是斗胆读几首先生的诗,第一首也是选自先生回国以后的感慨,因为这个节点也令我非常感动,请台上与台下的诸位老师扶正,献丑了:

  《西安纪游绝句十二首》(之二)

  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

  第二首诗是刚才片子里先生也说到的,也是让我噙满泪水的,是先生偶然读到《鲸背月色》之后感慨写下来的。

  《鹧鸪天》

  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朱小燚:

  非常感谢,在南国羊城、在美丽花城的一个休息日的下午,我们和媒体朋友、在直播平台的朋友一起感受“弱德之美”、聆听《掬水月在手》纪录电影带给我们的美好故事,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记忆。

  今天除了台上的嘉宾之外,还有很多来自于诗词朗诵、诗词研究特别是年轻的传承着中华诗歌文化创新之辈、传播之力的各位嘉宾,感谢你们。在这种让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思想在奔跑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落下我们的灵魂和思考。

  今天我们特别高兴地邀请了中国诗词界的重要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克先生,杨克先生对于中国诗歌的贡献,各个领域都给了充分的肯定。尤其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在创新不止的同时,一直把诗词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今天作为台上一位专业的诗词大家,也作为我国和省作协的负责人,请您从您的角度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对叶先生的感受。

2.jpg

  杨克:

  今天下午来参加叶先生纪录片的分享会,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下午,也感谢市委宣传部、方所为叶先生做了这个片子。首先表达对这位前辈的致敬,叶先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特别是华人圈进行了非常好的传播,叶先生给了我几个启示:

  第一,她首先是一个诗人,她已经90多岁,终生都在不停地写作,她的写作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境界和意境。今天我再重新学习和聆听,有一个特别的感受。昨天上午、昨天晚上、今天上午我已经讲了6个小时的诗歌,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所有听课的学生都交了作品。我本来讲的是现代诗、新诗,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交了古典诗歌。刚好18日我要去北京参加《诗刊》的中华词赋会。我们知道《诗刊》本来是发新诗,偶尔有一点旧体诗词,但是现在专门还有另一本全部是古典诗歌的,这其中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为什么要说叶先生的作品给了我们启示?因为昨天刚好有同学交了古典诗歌,我觉得现在古典诗歌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常是空写得像古人一样,但是我们要眼前有景,我们写的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叶先生70年代来到广州,她写的是烈士陵园、农讲所,都是当下的事物。换一个大话题来说,写旧体诗词也应该有某种时代精神,也就是你看到的当代的现场的生活。为什么叶嘉莹先生特别有说服力?因为她是大家,换另一个人讲,可能大家会觉得你是胡说,所以她的创作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启示。

  第二,作为一个写新诗、现代诗的人,我们受了很多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是近年,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回望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典诗词的精神内核。我前天在陕西,在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地方写了一首诗《在仙游寺遭遇白居易伏案疾书长恨歌》,我发在网上,有4万人看,表达的是中国和古诗的一些对话和沟通,而不仅仅是现代诗。我去年去石壕村也写过《晨过石壕村兼怀杜甫》。所以我觉得叶先生的写作给我们写新诗的人一个启示,我们写了很多年,那么中国诗人是不是也应该对传统有所回望?因为我们与传统之间有精神脐带,应该是血脉相牵的。

  第三,叶先生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诗歌教育家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因为有叶先生,使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我觉得一个诗人也应该做一些诗歌传播的活动。我们和陈志一起做广东小学生诗歌节、大湾区诗歌季的创作比赛做了10年,我也编过一本《给孩子的100首新诗》,诗歌教育和诗歌传播的责任,这一点是我们后辈应该向叶先生学习的,她终生在做这件事情,而且比我们所有人都做得好,所以我觉得她是我们的表率和榜样。

  朱小燚:

  非常感谢诗词大家杨克副主席,我想今天在座的很多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杨克副主席对中华诗词以及诗词的东西方交流的炽热情感。我刚才在后台和杨克副主席聊天,他说今天上午、今天晚上、明天上午、明天下午都排了和学生的交流活动,可以看出作为中国诗词界的重要代表,他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的时间是和我们的青少年在一起的。刚才他在分享中也提到和南方日报共同合作的面对青少年尤其是00后的孩子们,如何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植入中华文化的先进因子,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

  杨克副主席生于1957年,今天在台上的还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出生的中国声学理论大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先生,我想爱好诗歌的朋友对理工科的教授不一定了解,我就在百度百科上读一段吴硕贤先生的基本简历,大家可能就会感知到院士的厉害。

  吴院士1965年毕业于福建漳州一中,福建省理科状元,以全国最高分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硕士阶段师从吴良镛院士、马大猷院士,是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吴硕贤院士的父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方向的教授、现代作家、著名书法家吴秋山,今天我们非常诚恳地邀请到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城市宣传和新闻发布工作的吴硕贤院士,吴院士听到我们的邀请以后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知道,著名的华南理工大学的声学泰斗时刻都在笔根不辍、浸润在中华诗词、中华传统文学之美中。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吴硕贤院士,请他分享一下他的故事。

1.jpg

  吴硕贤:

  今天很高兴参加叶先生诗歌人生的座谈会。叶先生把终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中国诗词的传承,高龄时回到南开大学创建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研究和传承。

  我本人为什么说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者也参与到传承古典诗词的事业中?小时候受我父亲的影响,自小我父亲就教我诗词、音乐、书法,所以我虽然从事声学和建筑的研究,但是我业余一直很喜欢书法和诗词。过去,因为专业的关系,没有很多的精力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只是业余。我第一本诗词叫《偶吟集》,当时还请了茅盾先生题书名,叶圣陶先生还给我写了一个序。

  2016年,我的研究生就组了一个微信群,我第一次使用手机,在教师节时我就和我的研究生说“我以后争取每天在群里发一首诗词”,我说了,我就努力做到,所以现在已经坚持了4年多。给了自己一点压力,创作了1000多首古典诗词,包括元曲、小律,我认为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如果我们中国人不懂得欣赏诗词,一大乐趣就没了。现在很可惜的是我们年轻人对这方面的继承力度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去大大地推进。所以我觉得我有责任作为一个业余的作者来推进这项事业,我觉得我这样的坚持还是有成效的。

  我每天起得很早,一般5点多就起来,我也是清华大学荷塘诗社的顾问,也是我校五山诗社的顾问,所以我也发给诗社的群友,以及声学、建筑专业的学生,我发现他们都很有兴趣,每天早上都跟我说“我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你的诗词”。所以我起码引起这些年轻学者、研究生、学生对诗词的重视和兴趣,有些学生有兴趣以后也慢慢地跟着去学一些平仄格律并开始创作。所以我觉得古典诗词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我们应该努力地不要使之在我们这一辈断档,至少我们要学会欣赏,然后慢慢地能够创作,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叶先生是很有功劳的,是举旗的人,我们跟着她做一点辅助的工作。谢谢!

  朱小燚:

  非常感谢,在华南的土地听到吴院士浓浓的东南口音,特别亲切。此时此刻,我们在天河路商圈、在美丽的花城广场,在一箭之遥的被世界上各境外顶级媒体评价为音响环绕系统最顶级的大剧院——广州大剧院的声学设计就是今天在台上的吴硕贤院士负责的。所以每每我们来到城市文化空间,在享受文化之美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我们的科学家在背后做着支撑工作。

  刚才吴院士说到4年创作1000多首诗歌陪伴了在花城的美好岁月,同时更重要的是这1000多首诗歌和过去过去数十年的坚持使一代一代吴院士的学子在五山、在华南理工大学、在美丽羊城感受到了中华诗词之美和作为一个科学家在文学之路上的坚守。刚才吴院士说到他曾经创作了诗集《偶吟集》,我在相关材料上也看到,《偶吟集》出版以后,文学大家都给他作词作序,其中,叶圣陶先生作序到“足下十岁即做诗,早于我二三年,至今二十余年,攻读专业之暇,仍不废吟咏,至深钦慕”。今天台上有40后、50后、60后、70后,台下有80后、90后,可能还有00后,我希望咱们从今日做起,从当下做起,每日用多一点时间感受中华诗词之美、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之美,像我们的院士一样,即使不可超越,但是我们努力靠近。

  今天我们也特别高兴地邀请到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传媒人、南方日报社社委陈志先生,陈志先生一直以来非常支持广州的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今天既作为传媒人,同时也作为作家协会的领导,分享他从他的角度对于叶嘉莹先生和《掬水月在手》的一些感受。

6.jpg

  陈志:

  非常感谢朱小燚副部长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第一,我觉得今天这个活动首先真的就是向叶先生致敬,因为我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的还是一个传媒人,这20多年来一直在做广东的文化传播工作。《掬水月在手》纪录片获得关注,首先是在国庆期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拿了纪录片金爵奖,昨天朱小燚副部长说今天会有一个分享会,邀请我来,我当时就想这样一部比较小众的文学电影为什么会是广州出品?这首先是我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个问题。虽然叶先生回国时首先是经过广州,但是广州并不是她生活、教学和研究的主要的地方,可以说她在物理空间上和广州并没有太深刻的联系,但是我也想背后会不会有一种精神上的隐匿的联系,我首先想到的是方所。毛先生也提到,2011年方所刚开业时,就以一场诗歌朗诵会启动。后面我们从报道里也知道,方所书店里店员读诗、颂诗几乎是一种常在的状态。

  我也听毛先生说到其背后还是一种文化理想,以美育进行文化的推广,我想这可能与毛先生个人的文化理想有联系。

  第二,我觉得叶嘉莹先生和广州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也比较深。刚才杨克老师也提到叶先生是中华古典诗词在世界文化有影响的传播者,她在世界各地的著名高校讲解中华的古典诗词,她有中华文化的底蕴,同时又把西方的文学理论融入到中华古典诗词的诠释、研究和传播中,应该说她是通过古典诗词促进中西文化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广州这座城市100多年以来一直都在连接中西,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表达。岭南画派、广东音乐、岭南建筑实际上都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我也留意到片子中特别邀请了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先生作了《秋兴八首》,实际上在广东音乐里也有这样一个特质,既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本地民间音乐的养分,同时更吸收西方的外来文化为自己所用,融会贯通。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种内在上的契合,所以就让叶先生和广州走在了一起。

  第三,它是纪录片的载体,实际上都是旗来有帜,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广州办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办了17年,在17年积累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有了这么一部好的片子,也是聚焦到中华诗歌的文化传承上,同时可能也是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表达,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朱小燚:

  刚刚在后台时毛继鸿先生说他在广州待了30年,大家知道他并没有出生在这块土地上。叶嘉莹先生主要的工作、生活的地方也不在广州、广东,但是我们这场分享会是在南国最好的秋日下午、在美丽花城举行的。刚才,我的好朋友、著名传播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名家陈志先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说了为什么《掬水月在手》会在广州,叶嘉莹先生为什么会在广州,我想这就是广州的城市魅力。

  今年是2020年,叶嘉莹先生出生于1924年,将近100年前,我翻看了1924年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事件——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著名的联俄联共,国共走到了一起。这是中国在上一个100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一年,叶嘉莹先生出生。我想历史有很多巧合,但是也有共同点,这几天大家特别关注太平洋对岸的某国总统入院了、出院了、阳性了、阴性了,各个族群、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以和为贵、美美与共还是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的撕裂和裂痕?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院长蔡红教授,请她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分享一下她眼中的叶先生、她眼中的“弱德之美”、她眼中的《掬水月在手》。

5.jpg

  蔡红:

  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叶嘉莹先生的诗歌人生及思想分享交流会,一直以来我是叶先生的一个崇拜者和敬仰者,所以在这个场合,特别是刚才看短短的一分多钟的片子时,我脑子里蹦出一个词,就是相遇。

  第一个相遇,我没有想到我会在这个场合和叶先生相遇,实际上在看片子时特别是我来的路上,我穿过广州繁华的CBD,我感到今天也许还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和现代诗词的相遇。

  我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每年有来自世界上130多个国家接近3000名的留学生。诗歌在我们的留学生教育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也许对我来说今天还是一次中国的诗歌和世界的相遇。

  我是叶先生的崇拜者,只要我看到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叶先生的文章或视频,我一定会在朋友圈转发,同时还要再看,以表达我坚定的支持。叶先生之所以打动我,我觉得她是用生命在阐释何为诗意的人生。叶先生的人生告诉我们,诗意的人生不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它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的是在面临磨难、坎坷时的隐忍、豁达和坚持。诗意的人生不仅仅是出世的超脱,更应该是我们在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之后在人间依然葆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是我敬仰叶先生的原因,在她的身上,我感到了诗意之美、人格之美、生命之美、信仰之美。

  说起来很不好意思,我也会写一点小诗,不能登大雅之堂。在今年1月1日,我整理我去年写的诗歌,突然发现我去年写了105首诗,吓了我一跳。然后我就激情澎湃地写了一篇短短的小文章,对去年我的诗歌日子作一个总结,文章的题目就叫《诗歌是生而为人应该坚持的态度》,在这篇短文当中我写了一句话“我写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而是因为诗歌关乎美、关乎爱、关乎信仰、关乎希望”,对我来说,很多时候,我在写诗的时候,或者我走在路上的时候,其实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叶先生进行一次灵魂的对话。

  第二个相遇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和这个新时代的相遇。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其实是带着一个古典的中国走到了我们这个新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这是一个高楼大厦林立的新时代,我们站到K11的脚下,如果戴了帽子,抬头望顶端,这个帽子都会掉下来。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广州人,如果隔段时间不上街,我们会认不出自己生活的城市。这是一个只争朝夕时时快的时代,这个时时快的时代常常会让我们觉得和叶先生在诗歌当中所吟诵的那个时时慢、吟诗作词的古典的中国是多么的格格不入。我的学生主要是一些来自东亚国家的学生,日本的学生、韩国的学生、越南的学生,有不少是因为读了中国的唐诗宋词“小桥流水人家”“月落乌啼霜满天”到中国来留学的。他们到了广州之后,说这是发达国家,美国学生也说这是发达国家,他们找不到他们想象中的那个中国,他们在这里看不到中国,甚至有日本的学生说“我在京都的小河边还能看到中国”。

  那么,古典诗词对现代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其实我觉得在我们这样一个快时代,反倒更需要中国的古典精神。我们在这个拼命打拼的时代为什么需要诗歌?我们尤其需要诗歌,需要在我们忙碌了一天之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停下自己的脚步,和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对话。我们在这个只争朝夕的奋斗中需要诗歌,诗歌能够给我们慰藉,能够给我们温柔的力量,能够让我们不慌不忙地坚强,能够让我们温柔地去坚持。刚才朱部长也提到,甚至在座的还有00后,但我相信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叶先生的事迹,我们对叶先生这个文人雅士所具有的风骨是毫不违和的,我们会瞬间被她感动,为什么?我觉得诗词、诗意、诗情其实是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它需要被传承,但是它更需要被激活,一旦激活,它能爆发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刚才两位诗人和领导提到了诗歌创作大赛,我们家小朋友也投过稿,好像第一轮就被筛下来了,但是我觉得他还写得还挺好的。我觉得这个基因一旦被激活,它的力量是超出想象的。我们中国有嫦娥奔月的计划,说不定有一天我们真的可以吟诵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词奔向月空,也许这是全宇宙最浪漫的事情。所以我特别高兴地能够看到《掬水月在手》这部片子能够上映。

  刚才也提到广东出了这么一部片子,个人觉得这是现代的广东向古典的中国的致敬之作,这是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所奉献给这个新时代的有心有益的一部洗涤人灵魂的作品。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什么?无论我们飞得有多高、走得有多远,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我们也断不了自己的根,所以我特别感动看到这么一部片子。

  第三个相遇是中国的诗歌与世界的相遇。片子上映的时间恰好与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时间很合拍,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个女性诗人,我觉得特别感动。也有人说这个诗人并不是一个最杰出的诗人,她只是优秀的诗人,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这样一个全世界人都特别困难的时候,也许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一个选择昭示着人类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也许更需要诗歌,更需要一些温暖的慰藉,更需要我们相互温暖、相互支持,因为诗歌是柔化剂,也是强心针。我每天的工作都是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其实有时候说起来非常难,因为我和我的团队、我的伙伴们不仅处在一个中国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碰撞之中,其实我们还处在一个世界文化的碰撞之中,因为日本人、韩国人、塞尔维亚人、美国人之间也扯不清楚。但是也正是因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让我感到世界的美妙就在于其多样性,大家想象一下,失去了多样性的世界该多么乏味!今天来的女士都穿着同样的裙子,我们都梳着和朱部长一样的发型,太没有意思了,世界的美妙在于多样性,其实就在于在这个多样性中人类的美美与共。在包容多样性中,每个人相互接近、相互靠近、相互走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当有一天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的人相遇的时候,无论我们有什么样不同的政治观点,我们可以会心一笑。世界是如此的不同,我所面临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我们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历史进程、文化传统,实在是太不一样了,但是我觉得在这当中还是有相通的东西,什么是相通的?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人类对真善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相通的,而诗歌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非常好的载体,把我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表达出来。

  所以我觉得诗歌是一种世界语言,就像山川日月也是一种世界语言一样。夏目漱石先生以非常著名的一句诗“今晚的夜色真美啊!”来表达爱情,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露易丝·格丽克写了一首诗,“每个月我都和他在咖啡馆相遇,夏天我们会绕着草地散步,有时走到山边,我们都能感到相同的爱”。

  所以在这样一个下午,让中国的诗歌和世界相遇,让中国的诗歌把世界不同的文化连接起来,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如果后面有机会,我还愿意作进一步的分享。谢谢!

  朱小燚:

  我想从台上台下的掌声能够感受到蔡红院长对于叶先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弱德之美”、对于《掬水月在手》独特的分享视角。今天的交流会叫思想分享交流会,实际上是不同阶段、不同维度的交流会,刚才蔡红院长说过去1年105首,吴院士是过去4年1000首,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数量和质量不一定简单划等号,即便是蔡红院长的孩子参加南方日报小诗人大赛落选了,但这就是坚持的力量,这就是诗歌引领我们不断前行的一种力量。

  特别是蔡红院长说到不同与和合的关系,我刚才就在看我自己的手机移动端所关注的几十个公众号,此时此刻我想说,天下真是不大同。央视新闻的头条是“超燃:东南海域登岛演练”,人民日报是“塞尔维亚总统:这上面的罪行我都承认”,广州日报是“太突然!实力派女演员去世”,我关注的“英国那些事”公众号说“纽约模特突然失踪,一年后人们在巴西贫民窟发现了她”,南方都市报是“20岁女游客在景区鲨鱼馆溺亡”。我在想,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星球每时每刻都是在变化的,变是永恒,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但正因此,我们始终觉得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魅力、充满了挑战,我们时刻不忘初心,在灵魂深处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带着一份敬仰,带着一份传播,带着一份传播的意念去继续往前。

  第一轮几位嘉宾分别作了分享,我想还是请祖晴老师再给咱们诵读两首叶先生的诗,让大家静下心来再回味一下诗歌的魅力。

  祖晴:

  叶先生一生不遗余力地进行传播和教学,付出了许许多多的精力和热情,我想是不是也是希望唤醒和点燃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青年学子内心的诗心呢?所以在这个环节选取的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的是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叶先生讲学和教学的诗。

  《天津纪事绝句》(之二十)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岐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早春杂诗》

  烬馀灯火不盈龛,手把楞严面壁参。廿载赏心同蝶梦,一生作计愧春蚕。

  《赠故都师友绝句十二首》(之十一)

  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历尽艰辛愁句在,老来思咏中兴篇。

  朱小燚:

  祖晴女士一口气读了三首叶先生的诗歌,我此时此刻有两个感受:一是深入浅出,二是寓教于乐。特别是祖晴女士吟诵的《天津纪事绝句》(之二十)“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境界,《赠故都师友绝句十二首》(之十一)“历尽艰辛愁句在,老来思咏中兴篇。”希望大家在今天的交流会之后静下心来,关掉手机,多看几首以叶先生为代表的中华诗词之美的代表作,感谢祖晴老师的吟诵。

  刚才听完几位嘉宾的分享,此时此刻我和台下的很多同胞都想再追问一下各位嘉宾一些问题,从南开大学来到羊城的,身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张静老师,我特别想问您一个问题,您这么多年、这么有幸在叶先生作为学生共同陪伴她的工作、生活,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近距离观察叶先生的一些特点和轮廓?

  张静:

  其实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份幸运,能够追随叶先生将近20年。刚才听了诸位专家的讲话,我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大家一提到叶先生感觉像是一个标志,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最柔软的部分。

  叶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词,她也在说她的性格的两面:“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她有含蓄内敛的一面;“炎天流火劫烧余,藐姑初识真仙子。”在这种颠沛流离,尤其是经历了战乱、亲人的逝去等很多的困难挫折之后,我觉得先生可能变化了,所以她在下阙是这样写的:“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当她经历了很多世事沧桑之后,依凭古典诗词,不仅使自己站立了起来,获得了能够支撑自己的力量,而且当她把自己的才华、精力投注在诗教传承的事业中后,她能够找到一个非常坚定的寄托自我的方向和目标,我想这一点可能对我们很多人都有一种启迪。

  我记得前些年主持人杨澜老师的《天下女人》要给叶先生发一个奖,叶先生没办法去北京,让我代为领奖,当时杨澜老师讲了一句话也让我有了反思,杨澜老师说“如果我们在叶先生30、40岁时遇到她,她是我们大多数人同情的一个对象,她活得还不如我们呢,无家无业,甚至带着吃奶的孩子被关进监狱,而且曾经寄人篱下。但是就是因为她精神中有古典诗词的这份支撑的力量,不仅使她在海外的汉学界站住了脚跟,而且到了晚年,她能够想到用曾经支撑自己的力量来反哺自己的民族,返回自己的国家来教育下面的青年人。”所以这种诗教薪火承传的力量可能是叶先生最大的精神动力所在。

  张伯礼院士多年来一直在为叶先生做保健工作,叶先生去年罹患了肋间筋膜炎,也就是俗话说的“缠腰龙”,是非常痛苦的一个疾病,张院士说“即使是60、70岁的老人得了这个病可能也是要闯关的”,何况去年叶先生95岁了。但是叶先生就是在这种强大的痛苦面前一定要挣扎着起床,她喘气的时候都会很疼痛,每次躺下的时候就像缩成一只小刺猬一样,要喘息半个小时才能平稳下来。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都坚持一定要下床,她一直在精神上和自己较劲,所以张院士说“你看看你的各种检查报告、CT,你哪是一个健康人!但是就是因为你有一种强大的事业信念的支撑,你现在还站着讲课,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医学也无法作解释”。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要说一个人的精神或者说叶先生对我最触动的,我今天在这里也欢迎羊城的朋友、各位嘉宾和台下很多热爱诗词的媒体朋友有机会到南开大学迦陵学社,迦陵学社月亮门上选取了叶先生当时作为大二的学生在沦陷区的北平写的两句诗,“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决定出来做事情,那你要做好一种心理准备,就是你即将面对的是愁,是一件接一件的麻烦事,因为它是似海的、是无边无涯的。但是为什么叶先生还这么长寿,还有着自己“逃禅不借隐为名”的一方面,就是很多事情她能放得下,很多我们红尘俗世中的人在意的她不在意、能够放得下。所以我想一方面她有积极的儒家入世的志意,另一方面她又有着可以让自己保持心理比较健康的、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我想很重要。

  所以媒体一直比较关注叶先生晚年捐出了3568万在南开成立了迦陵基金,希望能够把中华诗教的薪火不断地传承下去,当时就有很多媒体问“你也有子女,为什么会做这笔捐赠?”在迦陵学社的迦陵讲堂里也有一幅联语,是叶先生改写前人的两句词,“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叶先生认为,在我们的社会关系中,母子、妇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是上天赐予的,我们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但是师生之间却是因为志趣相投才会走到一起。所以她认为师生之间的薪火承传的关系要超越骨肉之前,她对自己的老师是这样,她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书生志意托讴吟”,叶先生确实非常爱国,上世纪70年代末回国时,叶先生说那时候她完全是自费,不仅不要讲课费,没有薪水,而且她的机票等一切差旅都是自费的,她说“我温哥华的家你也去过,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就在那里住了,都已经有抽水马桶等,但是不要说南开的条件,就是回到北京我的老家,还要走过两条胡同去上那种土厕所,在这种条件下我都选择回来了。所以我现在决定把我身后用不到的钱捐出来这又算得了什么呢?1979年我决志回国教书的时候,我就是要把我的余生、我剩下来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出来,现在我捐点钱又算点什么呢?”所以叶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回国时就写下“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也就是古人说“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虽然我是一介书生,但是我可以“书生志意托讴吟”,就像刚才我们的诗人朋友说通过我们的创作、我们的教学来传递我们的这种爱国深情。

  叶先生1979年回国,在南开教的第一批学生是1977-1978年入校的,他们毕业离校30周年后又回到母校,编了一本散文集请叶先生写序,叶先生给他们写了两首诗,最后两句是这样的“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30年弹指一挥间,但是我叶嘉莹还是当年站在主楼111教室讲课的叶嘉莹,我还在从事着我所热爱的古典诗词教研活动,在座诸君有的成了正部级的领导,有的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富翁,那么你们和30年前坐在主楼111教室听课时相比,你们初心改变了吗?在这个红尘俗世中,在这30年的历练中,你们的这份初心是否受到了磨染?”所以“未应磨染是初心”,我想这恰恰是我从叶先生身上获得的最大的一种教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理想,而且只要你付出了努力,不断地向它靠近、不断地回望自己的初心,我们常常说“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我想也许这就是叶先生的榜样的力量。

  谢谢大家!

  朱小燚:

  非常感谢南开大学张静教授从很近的距离把她眼中所感受到的叶先生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给我们作了一个解读。我想很多人在媒体上浏览过叶先生从1924年到今天所走过的90多年的不平凡历程,其中有几段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知道,在海峡两岸、在太平洋两侧,叶先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颠沛流离,尝尽世事沧桑。1974年,叶先生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那一刻,叶嘉莹先生一口气写了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1977年,叶先生再次回国,走遍祖国从南到北的山山水水。1982年,叶先生将整整八册笔记交给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顾之京。1989年退休后,叶先生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1997年出版了《迦陵文集十卷》。1998年,叶先生给时任国家主要领导人江泽民主席写信,呼吁全国倡导幼少年学习诵读古典诗词,以提高国民素质。

  可以说日思夜盼,久久念之,必有回响。我们希望我们今天从一个很小的角度来回顾叶先生90多年人生的光辉和历程过程中,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地汲取的是力量。刚才,《掬水月在手》的出品人、方所创始人毛继鸿先生也分享了他的故事,我昨天也在问怎么去理解方所,可以理解成方正之所,也可以理解成万方之所,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时此刻很多人可能想问,在这个时间点上,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化人,作为一个纯中华品牌的创始人,你为什么可以不计报酬、不计成本地来推这部纪录电影?

  毛继鸿:

  作为一个企业家,我在做这个企业时,还是怀着一个解决问题的心态。因为我认为所有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盈利机构,它一定是要解决当代的问题。24年前例外在广州成立,刚才我们也谈到广州有很多自己的出品,从24年前开始,我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要为这个时代去证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在设计上的能力,我也很信任这样一个过程。

  因为我最开始是学绘画的,后来是被迫选择做了服装设计师,因为这个行当比其他的行当会有一个更好的载体,因为以衣载道。我们常在说服装是文明的纽带,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遮羞蔽体,它也是我们人类唯一的一个最亲密的物件,从生到死一直都与衣服有着关系。所以它既是一个物件,同时也是艺术,也是文化。所以我非常庆幸我进入了以衣载道这样一个行当。

  在我们那个年代,心里虽然有艺术家、文化人的梦想,但是我们还得在这个时代去创造自己的价值。在这24年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你的文化和商业怎么去平衡?”其实在我的内心里我是没有去纠结哪个轻哪个重的问题的。从发行开始,我们一定要清楚到底什么是我的目的、我的手段。商业可能是我的手段,是我可以立命于这个世界、可以养活我自己的一个能力,但是文化和艺术是我的目的、是我的生命。如果说你的生命当中没有文化和艺术,可能这个生命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就像刚才蔡老师说的每个人的生命多样性,投身于古诗词的文化传承,就像刚才陈老师讲的情况一样,其实我的小时候是没有诗歌的,因为没有机会去学习诗歌,所以我要求方所从第一天开始,从诗歌开始,每一个员工的围裙上都印着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周梦蝶先生的诗歌。每个店员每天早晨10点钟开始都必须读5-10分钟的诗歌,我希望在一个商业社会里飘荡着诗歌,这是一件特别奇妙的事情。因为我特别喜欢小时候的晨读,所以每天早晨让大家去读诗是一个晨读的过程。我觉得大家在开始工作之前有诗歌让自己更柔软起来、更平静下来,这样一个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是一个特别好的面貌。

  遇到叶先生,也是使我受益。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我的同事说,“我们正在享用着先生用她近百年积下来的福分,滋养着我们每天的生活”。我和张静老师说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赶场,不断地传播诗教,从疫情之后,基本上一个星期要跑几个城市,要去和不同层面的人交流。我是疫情之后第二次来这个地方,第一次是因为疫情,特别感谢广州市特别是宣传部对我们这部片子包括方所的支持,也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些不计成本、不计回报的事情,我觉得所有的果都是上天铸造的,但是基因是由你自己促成的。我们只讲施,不要讲授,只要你发心是正的、是善的,真正给你的回报是大于你想象的,就像我做方所、做例外、投资这部电影,包括我们在做诗教的过程,别人问我有什么生意经,这就是唯一的生意经,就是你的发心要善,要有你每天早晨起来去做这个事业的动机和内心。就像先生经历了苦难,依然可以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其实我们教师节去见她时,她的生命力真的让我们特别吃惊,96岁了,她的那种声音、她的热情,因为我也帮她做衣服,看到她的对美的追求,一个90多岁的老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让我很感动。我也是带着小孩去,让她教他吟诵,我觉得这是莫大的回报和福泽。

  所以我觉得没有太多的可去计较的,你心里觉得值得,你就值得去做这样的事情。所谓的回报远远不是你可以假设的,如果是斤斤计较那个回报和投入,你就枉愧了那个时光和生命,所以这个过程分享给大家。谢谢!

  朱小燚:

  感谢毛先生,今天我们聚在一起也是因为叶嘉莹先生,也是因为一个核心词——诗歌和文化。9月22日,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的力量源泉。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讲到文化,讲到诗词,我想杨克副主席会有很多要和大家分享的。

  当年,苏东坡被南遣至南国,虽然说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我们每每到南越王博物馆,可以想象那个时代这个地方一定是蛮荒之地。今日的文化建设,此时此刻,您觉得如何在广州、在广东、在大湾区更好地传承一种精神,把诗词作为一种力量来涤荡大湾区众多人群的内心?

  杨克:

  改革开放40年,广东和广州很长时期都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广东的经济总量现在还是全国第一的,这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们的文化含量是不是能够和经济总量相匹配?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广州市这么多年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包括国际文学周、花城诗歌之月等,市委宣传部也一直在做这些事情。

  在古代,中原很多地方都是最重要的地方。但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广州、广东确实是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地方,但是广东确实有一个不足,原来作协的老前辈欧阳山写过广东,但是相比北京、上海,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我们是文学叙述不够的城市。我们的经济力量非常强,但是北京有老舍先生,上海从张爱玲到文爱艺,有很多对当地城市的叙述。当然我们也有,包括张欣作家等,我也写过天河城广场。但是相对来说大湾区在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很大,但是文化叙述是不够的,我觉得这一点是在广州、广东的作家需要努力的。说起传统文化,广东是讲粤语的,所以广东人学古典诗词比外省人容易,虽然外省人说的是标准的北京话,但是和古代相比还是有所变化,所以声调没有古诗词那么多,所以用广东话来读古诗词,平仄更容易分辨,这也是在粤语地区重新回望中华传统的一个优势。

  朱小燚:

  非常感谢。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了吴硕贤院士,吴院士对古典文化、传统诗歌有家传,也有师承。您作为一个大家的儿子,也作为一名父亲,也作为院士,作为高校的老师,这几年我们能感受到校园之内道德的力量,我们发现很多事件往往从高校内发生,特别是大家对于师长的要求,从道德的层面有很高的期待。作为一名院士,对于古典文化、对于师德,您感觉未来在中国的校园不只是追求学分,如何与这种文化的力量进行平衡?

  吴硕贤:

  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教育,我一直有一个理念,我们过去把文理对立得过于明显,形成了森严的壁垒,但我觉得不对。我们的学科完全是人为划分的,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是没有这些专业的。过去我们需要集中精力,把研究往深里走,所以把人固定到某一个专业里,这是必要的。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要解决一些宏观的问题,包括社会和自然的问题,我们不要把文理分得那么清楚。

  谈到中华古典诗词,为什么倡导诗教很重要?叶先生是诗教的大家,还有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他也倡导诗教,我也和他一起参加过中华诗词学会和教育部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的几次诗教会议,我们觉得诗教非常重要。个人的体会是: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从《诗经》开始,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诗的传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我还有一个体会:为什么诗词不能断档?过去因为有儒家教育的传统和科举的传统,当然我们也出了一些科学家,但使得古代的一些最优秀的大脑、最优秀的人才把精力放在文学、诗词方面,比如李白、苏东坡,如果他们去从事科学研究,可能也是大科学家。但是因为历史的关系,这些优秀的大脑、优秀的人才把他们的才华多数都集中往文学、诗词歌赋发展,所以我们这份文学遗产是非常宝贵的,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我们没有传承、继承、发展下来,确实是很大的问题。

  另外,我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我认为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很多思维是有类似的。比如说我们讲创新就是要建立不同类型事物之间的联系。科学也是如此,要建立A到B两类事物的联系。文学也是,诗词也是建立A事物到B事物之间的联系。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思维特征就是要抓住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要去除表面的繁杂,把内在的规律和特征抓住。

  实际上我们创作诗词是训练大脑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比如说绝句,五言绝句才20个字、七言绝句才28个字,但是我们要描写一个事物、一个现象,在短短几十个字里要写清楚,就需要高度凝练。

  朱小燚:

  非常感谢吴院士的讲话,吴院士的两段分享都特别能够触动每个人的内心,特别是吴院士讲了两个观点:一是文理分隔不能太明显,二是诗词不能断档,最后总结科研与文学的关系。我特别想对那些平时不注重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学习的,热衷于所谓奥赛的家长和孩子们说,抽出多一点时间去关注我们的古典诗词,“磨刀不误砍柴工”,有可能在科研和文化两条路上能够走得更好、更宽、走得更稳健。

  陈志社委,作为新广州人,您也是从湖北武汉来到这里,我看今天在座基本上都是外地人,这就是南国花城的魅力,东西南北中共同汇聚在花城。您觉得这座城市,特别是总书记前年讲老城市新活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广州如何改革开放再出发?怎么样更好地把我们城市文化基因中的这些优良因素更好地发挥出来?从您的工作岗位、您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一下。

  陈志:

  因为今天我们参加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诗歌人生及思想分享交流会,刚才朱部长提的问题也是找到了一个立足点,我想如果说和叶嘉莹先生的诗歌人生结合,个人觉得要立中研西,我们还是要站在中国文化主体的立场上来研究西方,刚才我也听蔡院长讲了“三个相遇”,实际上费孝通先生早就说过“我们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广州的文化基因里,这是一个非常强的特点,会一直不断,只要我们能够把这样一个态度、文化立场坚守住,我觉得广州的文化出新出彩可能就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会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的过程。就像今天的《掬水月在手》纪录片,它可能也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基因、文化立场上为广州文化出新出彩贡献的一个作品。

  结合我的本职工作我再讲两句。刚才蔡院长说参加了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她的孩子参加了首轮,没有进入第二轮。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的前身是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2011年开始举办,到今年是第10年,但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没有如期举行。今天我们说的是诗教,这可能也真的是冥冥之中有种缘分,我特别想借这个场合,隆重地邀请今天参会的各位嘉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的学术委员。明年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可能就不仅有杨克老师了,还有吴老师、张老师、蔡老师、毛老师、祖老师。

  向叶嘉莹先生致敬,归根到底还是要把中华优秀的诗歌、诗词传统真正地薪火相传,所有人都带着这样一个共同的愿景,我们也想再多做一点工作。刚才吴院士说到叶先生是旗帜,在中华优秀诗词的传播、诠释甚至在研究方面,她应该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那么在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上,能不能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些更加本源、更加拥有活力、更加具有包容性的世界眼光的诠释。

  我也非常期待,再次感谢朱部长给我这样一个分享的机会,谢谢!

  朱小燚:

  非常感谢。分享的目的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的是交流,交流是为了合作。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于诗歌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叶先生的人格魅力发自内心的尊敬。非常感谢陈志社委,我想今天也是陈志社委当面邀请,有媒体作证,相信各位嘉宾也不会婉拒这个美意。

  刚才蔡红院长的讲话让我们特别感触,今年特别是中国境内在强大的体制优势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刚才蔡院长、毛先生都说到,截至今天的200场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都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广州市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复业,非常关键。我是学东方语言文学的,我深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做工作,作为留学生教育学院的院长非常不容易,包括在外防输入的重要阶段,我们如何增进互信、增进交流?前两天我们看到耿爽在联大用中文怒对一些声音,我们需要发声,我们需要交流,我们需要相互包容,我们需要美美与共,但是理解不容易,内心的相通不容易。我想在这个重要节点,特别是全球疫情防控还非常艰巨,大家看到美国每天数以万计的新增确诊病例,您作为一个国际交流的一线工作人员,特别是作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院长,您觉得怎么对一些国际人士表达我们的信心,如何利用好文化的力量去凝聚起全球抗疫的力量?

  蔡红:

  抗疫是我们这一年以来的工作主线,但实际上工作非常辛苦,因为我们在一线,面对世界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这些年轻人都非常有个性,他们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解读。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样用世界的语言向他们讲透、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法律政策。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说当疫情来的时候去跟他讲故事,实际上从他们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讲”,这个讲是打引号的“讲”。在广外,我们给外国同学讲中国的故事,我们让他们体验中国。我们到中国的CBD;我们的留学生也去扶贫;我们有对话,每年我们的中外学生在一起进行价值观的对话和交流;我们有讲述,我们的老师除了在课堂上去讲,还开办了“当代中国与世界”的系列讲座项目,定期把中国最热点的问题去向他们进行讲述;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榜样的力量,就是我们的老师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每次我们学院开会,我都对我们的伙伴们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的形象代言人,所有的国家行为都会还原为个人的行为,留学生们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个案来认识中国的,当然他们也会从新闻联播里看中国”;我们也给留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我们办了一个刊物叫《感知中国:我的广外故事》,都是留学生写的文章。

  所以当这么多年以来,他们来到中国我们就做了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当抗疫这件事情出来之后,出现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广外的留学生出现了一组抗疫的群像,让我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他们的故事上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学习强国》,有一则新闻有接近2500万的点击率。

  我就感到,我们的工作实际上是在一个中外人文交流的交汇点。我们要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他们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在关键时候他们才会支持中国。但与此同时,虽然大多数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以发展中国家居多,我一直盯着“弱德之美”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也要有“弱德之美”,我们也要在这个交流当中向世界去学习。

  所以实际上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用世界的语言向外国人去讲述中国的故事,让他们理解中国,因为世界是这么多样。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用中国的语言向中国人去讲世界的故事,让中国人理解世界,非常不容易。

  实际上在这个学期,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我还是要用中国的语言向外国的学生讲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个活动就是中国文艺文化经典“5个100”,向外国留学生去介绍中国文艺文化的精华,包括:100篇美文、100本书籍、100首歌曲、100部电影、100首诗词。首先是让我的团队来征集,因为他们到中国来学习汉语,这是他们学习汉语的重要辅助资料,同时也是他们了解中国、用中国的语言去看中国的最好方式,今天是征集活动的最后一天,今天12点截止,然后我们就要开始评选和遴选。所以刚才陈主编也进行了邀请,我也有一个不情之请,在我们确定“5个100”时,也请各位专家抽时间帮我们把把关,因为这是我们面向世界的。

  当我们做到了这样一些事情之后,我们在教育中怎么去向世界解释中国?我觉得“润物无声”是非常重要的,少说一点大道理,用我们的行动让他们去看、去感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大脑得出结论,他们一定会说中国好。就像这次抗疫,他们心服口服。广州的一级防护降级之前,有美国的留学生会投诉,“老师,校园里有人没有戴口罩”,但是中国人觉得很正常,其实挺不容易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本身是法学专业,但是法学其实可以和文艺结合得比较好,我最近研究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上次和我的研究生上课时讨论的是全球治理中的国际法治。对西方国家来说,他们在国内实现了民主,但是当他们走出国门、到国际社会时,你让他们在国际上讲民主,他们不干。很多西方国家在国内实现了法治,如果到国际舞台上谈法治,他们说退群也就退群了。

  所以,从一个法学研究者的角度,我觉得在国际社会上需要一种手段去维持目前的世界秩序,法治是必需的。但现在来看,国际社会的法治是一个乌托邦、是一个理想、是我们的追求、是一种信仰,但是还不够现实。怎么办?我还是看到了对面的“弱德之美”,刚才张教授也谈到叶先生对“弱德之美”的阐释,是在诗歌、在文学创作中要有一种节制、一种隐忍,她留白的空间其实会给读者、受众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的想象。那我想到的“弱德之美”核心还是在节制、在隐忍,当今世界,我们打开自媒体,各种各样的声音让我们觉得无所适从时,我觉得有些大国,“弱德之美”的“弱德”是针对强者的,大国、强国在国际关系中是不是要有一些“弱德之美”?所以我们的全球治理除了法治之外,还要有一些德治,当我们节制自己时,实际上我们也是向合作靠近了。我们与其相互指责,不如走近、靠近、相互理解,因为所有国家都是血肉相连的,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所以,我们希望的世界和平,我们希望的经济发展,我们希望的疫情赶快过去,离开了国际合作做不到。3月28日中国的国门就关了,外国人逐渐不能进来,但是国外的疫情还是在高涨,如果不合作,可能没有结束的一天。

  所以我想最后如果要点题,就是在我们的国际关系、国际合作中要美美与共,我们要坚持“弱德之美”。

  朱小燚:

  非常感谢蔡红院长的发言,我们始终围绕着叶先生、“弱德之美”在分享、交流和合作。

  接下来请祖晴老师再给我们诵读两首叶先生的诗。在这几分钟之间,也请台上的各位嘉宾作一个思考,在稍后的环节每一位嘉宾用一段最真诚的祝福向叶先生致敬,向10月16日即将在院线首映的体现“弱德之美”的《掬水月在手》表达一份敬意。

  祖晴:

  无论是从片中还是从诗词中,还是从我今天坐在这里的全程聆听,尤其是张教授讲述了许多叶先生许多不为人知的日常,越走近叶先生,就越有一种激动的感动,感受到一种温和的力量。叶先生提出“弱德之美”,她崇尚“弱德之美”,但她也说“我并不是一个弱女子”,她一生多艰、多磨难,但是却坚忍、坚韧,在多艰也不平凡的2020年,每个人都经历了全球的疫情之后,接下来选取的诗歌是叶先生的一些人生感悟,在今天这个场合还是蛮有意义的,分享给在座的每一位。

  《踏莎行》

  烛短宵长,月明人悄,梦回何事萦怀抱。撇开烦恼即欢娱,世人偏道欢娱少。软语叮咛,阶前细草。落梅花信今年早。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还想分享一首叶先生的诗,刚才张教授也一直在说叶先生的精神内核,包括我听到她写给自己的第一批学生的序也提到了初心,其实我们每一位应该寻得初心,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内心精神的来处与归处。

  《向晚》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朱小燚:

  非常感谢著名朗诵名家、配音导演祖晴女士今天发自内心地吟诵叶先生几首代表性的诗作,通过文字的力量、诗歌的力量、朗诵之美和大家共同分享“弱德之美”。

  本来今天的交流会还想有一些记者分享,刚才我的同事也把媒体想问的问题发给我了,但我发现在刚才的两轮分享中很多已经回应了。

  此时此刻,如果我们回到1924年7月,想到那个年代、那个岁月叶先生出生的中国和世界,恍惚96年。我们作一个约定,2024年,在流金7月,在叶先生百岁生日之时,不管在哪里,我们聚在一起,做一个叶先生百岁生日的交流会,2020年10月11日我们就做这个约定,大家同不同意?

  交流会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小时,这是我和我的同事在今年的200场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中最难忘的一场。最后几分钟,请大家依次用一句话向叶先生致敬,向“弱德之美”致敬,向《掬水月在手》致敬。

  毛继鸿:

  我顺着小燚部长提出的愿望,我想还是用先生的两句诗去祝福:“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我们会传承中国古诗词的吟诵,在叶先生100岁生日时,我们再次为她歌颂。谢谢!

  陈志:

  广东小学生诗歌节和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海报上有一句话:“我们不负责培养诗人,我们负责培育诗心”,在这里,我们用这句话向叶嘉莹先生致敬,我们希望有188宝金博,188宝金博官网的诗心在这块土地上美好地成长。

  杨克:

  今天我们来参加叶先生诗歌人生的分享会,在座有不同的年龄,还有很多学生是00后,叶先生快100岁了,所以我们是不同时代、不同年代长大的人,但是在叶先生的诗歌人生面前,我们的内心是相通的,而且叶先生的诗在中外也是相通的。所以我用两句话:诗是精神海洋,水是相通的。

  吴硕贤:

  祝愿叶先生的诗教事业蒸蒸日上。

  张静:

  叶先生的小词《浣溪沙》有这样几句:“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包括叶先生在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包括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只要代有传人,就一定可以实现“千春犹待发华滋”的美好愿望。

  蔡红:

  我想说三句话:

  第一,祝福叶嘉莹先生健康长寿。

  第二,感谢诗歌让我们相遇。

  第三,诗歌是生而为人应该坚持的态度。

  谢谢!

  朱小燚:

  最美的时代,最具生命力的诗歌。在2020年10月11日15:05-17:17,在132分钟的时间里,在叶先生的精神指引下,我们在这里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此时此刻我想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有很多约定,跨越4年、跨越40年,这就是中华文化和诗歌力量的魅力,我想我们对于叶先生诗歌、人生、思想和作品的传颂还只是刚刚起步。

  我也在这里和大家介绍一下。10月12日19:00,我们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首映在广州: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首映礼,恳请各位媒体朋友进行传播,也恳请有意参会的朋友们和工作人员联系。

  同时,再过几天,10月16日18:00-21:00,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音乐堂将举行《掬水月在手》的诗词诵读暨电影鉴赏会。

  感谢所有媒体朋友和爱好者的相伴,今天的叶嘉莹先生诗歌人生及“弱德之美”思想分享交流会到此结束。


往期回顾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